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日期:2014-11-17] 发布者:厦门市集美区和欣社工服务中心 |
周志平分析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有机构、有制度,但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方法,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同时也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二是部分学校、家庭重智育轻德育,法制教育不被重视甚至流于形式,思想道德建设软弱无力。三是网络已成为青少年接收有害信息的主渠道,而有关方面对网吧治理乏力。四是法制教育形式单一,学校负责法制教育的领导工作主动性不够,未起到应有作用,学校缺乏对有不良倾向学生的约束管理手段。五是缺乏健康向上的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和氛围,使其容易沾染不良习气。六是“留守学生”、单亲、离异家庭学生越来越多,教育的难度不断加大。
为此,周志平提出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首先是要健全领导机制,构建和谐的执行环境。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及学校的目标管理考核,做到相关责任、奖惩措施、工作落实三到位。同时建议成立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专项基金,充分发挥机构联动作用,保障工作有效运转。
其次是建立家庭防范机制,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建立学校与家庭互动机制,提高家长学法、用法、教育子女的能力,构建家庭教育防线;通过开展“文明家庭”、“美德进家庭”和“零暴力家庭”等创建活动,推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注“单亲”等结构不健全家庭,使其发挥正常家庭的职能,保证其子女最低限度的情感满足和必要的社会化教育,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格;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实施关爱活动。
再次是建立学校防范机制,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加强普法教育,丰富教育内容,既重视学生法律知识教育,又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和不法侵害的能力;建议成立工读学校,针对犯有严重不良行为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学生,进行特殊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引导学生远离网络游戏室等不良场所,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同时着力提高校长、教师育人的社会责任感。
四是建立社会防范机制,构建和谐的成长环境。如建设一些具有影响力的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德育教育、校外活动教育基地等,以满足广大青少年精神需求;强化社区功能,借助社会力量,建立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心理矫正中心、图书馆、体育场等设施;健全救助体系,消除贫困生的不良心理;对刑释解教青少年做到政治上不歧视,安置上不偏见,帮教上不放弃;加大打击力度,重点抓好对网吧的有效整治,实行业主与有关部门联带责任制。
五是建立司法防范机制,构建和谐的帮教环境。如尽量采取社工矫正非监禁刑的方式教育犯罪青少年,帮助其成功转化和回归;对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做好帮教工作,落实帮教责任人和帮教措施;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应有作用,不断创新法制教育方法,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