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力者有力,让失望者前行,让有力者有爱
社工知识
联系我们
  • 厦门市集美区和欣社工服务中心
  • 电话:0592-6061400
  • 手机:13559218114
  • 传真:0592-6061400
  • 邮箱:907596488@qq.com
  • Q Q: 907596488
  • 微信公众号:hx6061400
  • 地址:厦门市集美区杏滨街道光明里42号
社工知识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工知识 >  社工知识

这一刻我们都不用坚强 精神心理学专家详解灾后心里救助工作

[日期:2014-11-17]  发布者:厦门市集美区和欣社工服务中心
哀鸿遍野,国遭大殇。
  在5月12日14时28分的那一刻,轰然而至的汶川地震造成数万人被废墟吞没。就在那个瞬间,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多少人永失至亲。
  泪水,呼喊,抗争……全国人民跟四川共哀同痛。
  当灾难初期前10天的生命救援过去,又一个重大挑战摆在我们面前:遭遇了巨大地震灾难的人们除了生理上的躯体受伤,精神和心理也遭遇了巨大伤害。很多人一遍遍地回想地震时的场景,很多孩子晚上做噩梦不敢睡觉。此刻的他们,像脆弱的风中之花,急需专家对其进行心理救助及治疗。
  在抗震救灾一役尚未完结之际,我们需要再进行一场并不容易的“心理抗灾”。
  “你们幸存活下来,就好好活下去!”这是温家宝总理在灾区鼓励灾民时所说的话。这句话已经在人群中广泛流传,而且走进了灾民的心里。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这是全国人民此刻共同的心愿。
  而那些还在苦痛中的人们,我们会陪你们一起渡过这个难关。我们的心,连在一起。
  心理专家待命时刻准备出发
  “我们已经收拾好行李,本地待命,随时准备出发!”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贾福军和副主任谢永标告诉记者。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按照省卫生厅的指示,在15日组建了以贾福军为队长,共12人的心理救援队,并进行了集中连续培训。这12人中,6名来自省人民医院,另外6名是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专科医生,以男性为主,有丰富的心理救援经验。
  “目前,以卫生部组织统一派出的第一批心理救援队已经在18日出发,共68人,以北京的三家医院为主,多数是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第二批就是我们这些在各地方医院的,早已接到卫生部及卫生厅的通知,要求在本地待命,随时准备出发!今后,根据灾区需要,可能还会有第三批、第四批。”贾福军说,全省第二期心理危机干预师培训班22日开班,将培训六七十名专科医生。而另一方面,从四川转移到广东来的病人,也将在住院期间得到及时的心理干预救助。
  据了解,尽管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后,中国专家开始尝试进行灾后心理干预。2002年大连空难事故发生后,精神卫生学专家应政府邀请对遇难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但对如此大规模的受灾民众提供心理救助,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这也是卫生部首次大规模从全国各省市抽调专业心理医生组建医疗队服务灾区。而在早些时候,由各地卫生系统、教育系统、团委等组织派出的公立医院或民营机构的心理专家、教师及志愿者等救助人员,已经上千人。
  心理伤害可能相伴终身
  据专家介绍,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有的人面对灾害心理调节能力强,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但许多人在经历了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大灾难后,往往会有感到恐怖、被遗弃、孤独以及出现做噩梦和深夜哭喊等心理症状,这在心理学上叫“急性应激障碍”。这些人必须接受心理辅导和救助,才能减轻其心理受伤害的程度。如在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和大连空难事故后,由于心理干预及时,两次事故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受创程度相对较轻。
  如果急性应激障碍未能及时得到救助,就可能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长时期做噩梦、失眠,回想地震时的死亡、断肢等惨痛场景,短则持续2年,长则可达10年,甚至相伴终身。如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之后,很多孩子看着他们心爱的老师登机后爆炸,三年之后还在做噩梦。更严重的,甚至自此后人格改变,整个像变了一个人。
  而更让人担心的,是那些“迟发性应激障碍”的人。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时,首先会“麻木”,即俗话说的“吓呆了”,接着会变得惊恐、悲伤,严重的会焦虑、抑郁。但有些人会在灾难发生很长时间比如半年后才表现出症状。“目前我们就要让他们把情绪都宣泄出来。”贾福军说。
  贾福军的博士论文是讲述唐山大地震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心理创伤,“现在唐山大地震30年过去了,还有人是听不得、提不得这件事。有的失去孩子的父母不愿意见与自己子女同龄的其他孩子,更严重的,有个中年女性,从此人格改变,不再与任何人交往,包括亲朋好友,除了买菜从不出门。”
  两类人群是心理救助重点
  然而,对于如此大的灾情,和如此众多的受灾人群,专家坦承一个一个去做心理辅导不太现实,“当前要做的是群体性救助,不过也尽量能把遭遇相似的人群集中在一起,让他们更好地交流和沟通。”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群体救助时的观察,和借助问卷调查,来筛选出最急需帮助的个体,再对其进行个别辅导。
  摆在专家心里的,有两类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5-15岁的青少年,和中年丧子且没有再生育能力的人。
  “5岁以下的小孩记忆力有限,灾难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15岁以上的青年已经基本成人,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5-15岁的青少年,正好是懂一点事,又不太懂的时候,造成的心理创伤可能很大。这其中,又以失去父母至亲的孤儿为重中之重。”
  “而对于失去孩子的中年父母们,也很可能因为年龄原因而不能再继续生育,这给他们带来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这类是心理医生重点关注,同时也是最难恢复的人群,需要我们重点辅导。”
  按照专家的规划,在大规模群体性的干预后,针对一些较严重的个体再治疗,如果还有更严重的,就需要采用药物配合治疗。
  ■专家建议:这些情况请不要被提倡
  × 突出惨烈的画面(照片)
  贾福军指出,面对大灾难,为了不引起各界人士的不适和不安,应该尽量少传播很惨烈的图像或照片,如断肢、流血等,实在需要的,可以考虑在某些部位打马赛克。
  刘翔平也提出,在三天哀悼日过去之后,希望媒体不一定要24小时让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地震上。我们还是应该把本职工作做好,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关心灾区、支持灾区。
  × 扮演“坚强角色”
  在重大灾害面前,树立一些英雄楷模形象来鼓舞斗志是必要的,还有的人出于各种需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要扮演“坚强角色”。但对于这些“英雄”个人来说,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
  因为在这种大灾难后,每个人都会受到一定的心理伤害,这与人的意志、道德、品行全无关系,而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所以,如果在人前必须坚强,那么在人后就没必要再扮演“坚强角色”。想哭的时候就哭,该倾诉的时候就倾诉,把情绪宣泄出来。
  还有的人在别人看来好像“没什么事”,但可能他(她)只是在灾难初期采取了否认、回避的临时心理防御机制,但这种情绪到后来,会慢慢宣泄出来,出现迟发性应激反应,而且很容易出现药物、酒精滥用等现象。
  ■指导:心理救助人员应该怎么说话
  专家告诉记者,对于心理救助人员都应该进行系统的培训,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都有明确的规定。因为经历灾难的人非常敏感,有些不经意的话,可能就会深深触痛他们,不仅起不到心理救助的效果,还会有反作用。
  在与灾民的沟通中,切忌以居高临下的跟他们讲话,一切都必须站在幸存者的身份和角度上,幸存者往往有撕心裂肺的感受和没与亲人一同离去还活着的深深的自责感。不能说“你(不)应该……”的话,也不能说“你已经比很多人幸运了”之类的话。
  志愿者应该如何说话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请把你的感觉告诉我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你现在好好活着,对离去的亲人也是安慰。他们在天堂也希望你能好好活下去,你说对吗?
  ×你会走出来的
  √我们会陪你一起渡过难关,我们大伙会帮你重建家园,恢复以前的生活,你不是一个人,你不孤单,我们跟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