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儿童心理救助方式不尽相同 灾后危机干预方法
[日期:2014-11-17] 发布者:厦门市集美区和欣社工服务中心 |
●对幼儿
对于5岁以下,尚缺乏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幼儿来说,主要以游戏、画画、唱歌、讲故事为主,主要目的是让他们把情感表达出来,起到冲淡创伤的作用。这部分工作可以由社会志愿者完成。
●对失去孩子的父母
对于那些失去了孩子,而且由于年龄原因没有再生育机会的父母,他们的痛苦是痛彻心扉的。这类人是心理医生重点关注的对象,同时也是最难恢复的人群。
很多家长还会有很严重的自责心理,易归罪自己。对他们要纠正认知错位,让其意识到这是天灾,灾难是不可控的,与自己无关,不是自己的错。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系教授刘翔平也给这些家长开出一方:要学会遗忘,人生的痛苦都应该是有意义的。而现在这种痛苦的意义何在呢?孩子的在天之灵见到你这样痛苦会怎样呢?家长可以设身处地地想想孩子会希望自己怎样。如果这样转换一下思考,痛苦就会减轻一些。
专家建议这些家长可以组织一个类似“互助会”这样的团体,定期互相沟通互相鼓励,在聊天的过程中分担彼此的痛苦。
另外,也可以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来做,比如完成一些孩子生前没有做完的事,或者完成孩子的心愿;去帮助其他更需要帮助的灾民;再或者把对孩子的思念升华,资助亲朋好友等,给自己找到活下去的理由,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
●对被截肢的人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有些人被压住某个肢体,必须截肢才将他们救出来,或者在送往医院后为了保住生命,必须实施截肢手术。一些人因此变成残疾人,一开始可能也会有很难接受的过程。
有些乐观的人会想,我失去一只手,但还有人失去两只手,而失去两只手的人可能安慰自己有些人还是植物人。生活中的确有人比你更不幸,这就是生活。
专家也可鼓励残疾朋友,虽然残疾了,但是生活还有意义;虽然身体残疾了,但人的潜力巨大,如千手观音的舞者和火炬手金晶就是典范。
●对一线救援人员、媒体记者
这次在一线救灾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消防战士等一线救援人员,多数只有十八到二十几岁,这样一批青年人去抢险救灾,抢救伤员、搬运尸体都靠他们。尽管是军人,但面对如此重大的灾害现场,亲睹尸横遍野血肉模糊的惨状,他们有一些心理创伤是难免的,有个别的也出现了压力过大的症状。在一线采访的记者也有同样的情况。
专家指出,其实人不能连续受刺激,身体需要休息,心理也需要休息。这部分人群也不能连续作战,每天至少要给他们一段时间哪怕十几分钟暂时避开和交流一下。
后期对这些人群也需要进行团体治疗,让他们充分表达情绪上和心理上的压抑,尽量宣泄出来,以预防将来心理问题的发生。如果情况较严重的个体,比如回来后经常做噩梦等,可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对普通市民
地震不仅对灾民造成心理阴影,其实对普通群众也产生了一些心理影响,不少人反映在数天连续看到灾情的报道及有些图片后,心里不舒服不快乐。
对此专家表示,感到不适的市民可以找朋友聊天,把情感宣泄出来,或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事。
●对损失财产的人
在这次地震中,不乏有人很多财产毁于一旦,一贫如洗。
这些人群心理压力也会较大。专家会对其进行团体性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接受这个事实,将损失合理化,更重要的是建议政府部门做好相关的处理工作,妥善解决,减轻群众的心理压力,这对于避免次生心理灾害是关键。
●对青少年
5-15岁的青少年是专家关注的重点人群。灾难对他们造成的心理伤害会较大。所幸的是他们有比较充分的语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首先,可以让他们把心里想的东西讲出来,进行情绪的宣泄和释放,不要闷在心里。这在情绪学上是为了让他们有表达的快感。
其次,引导他们对灾害的认知,告诉他们如何认识和看待灾害,对于自然灾害和本人的关系,认识到这次的灾难是不可控的,与自己无关,不是自己的错。对于一些情况严重的孩子,这种认知可能要反复强化,有的孩子也许一生都要有相应的心理脱敏治疗。
接着就要恢复信心。孩子是需要群体的,比如现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学校,可以尽快让他们回到与原来相似的学习环境中,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也是帮助他们尽快恢复信心的做法。